主題一:道教與民俗

(1)道教節、誕、醮與民俗

香港道教以科儀為濟世度人之教化,為亡魂超度之功德,以祈陰安陽樂,社會安寧。高道演法為新界村民承辦太平清醮,建齋設醮;一般喪葬習俗,道教科儀多為市民所採用。道教婚禮儀式,今天亦是市民結婚合法的選項,可見道教科儀與港人生活密不可分。此外,每年定朝舉辦者,還包括清明節思親法會、中元法會。

 

道教節日除祖師誕辰外大致都是民間節日,道教節日與歲時民俗也息息相關,不同的節日習俗,旨在為求降福迎祥及消災解厄。天官大帝的生日與上元燈節(元宵節)相重合,宮觀舉行祈祥道場或慶燈園遊勝會,競投勝燈;民間則舉辦賞燈活動,新界鄉村每戶添丁的家庭在祠堂祭祖及舉行「點燈」儀式,成為民間熱鬧非凡的時節。近年香港社會,歲末、歲初往圓玄學院等道觀拜太歲及新年祈福,更蔚成風氣。此外,長期為新界地區村民誦經、建醮的道士被俗稱「喃嘸師傅」,師承龍虎山天師派,執行正一清醮儀式。1980年代以後,圓玄學院、青松觀等道觀,漸積極「參與鄉村社會」,如林村、厦村地區主持打醮儀式。

 

中元節亦稱盂蘭節,是一個結合了佛、道二教的節日,中元法會尤為各道堂重視。中元日是地官大帝的生日,各道堂在這期間建醮普度舉行幾晝連宵的法會,設壇祭禱、虔誦經文、水陸超幽,力求陰陽普渡,及闡揚孝道。2011年,潮人盂蘭勝會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盂蘭勝會非潮州人專屬的活動,舉辦此勝會的團體組織按群體分類,可分為潮州人、鶴佬人和廣府人,不同族群舉辦的勝會也有不同的特色。潮人的盂蘭勝會橫跨整個農曆七月,廣府人則重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地官赦罪前完成。潮人的盂蘭勝會較常以佛教儀式主導;廣府人、海陸豐人和水上人普遍以道教儀式舉行。

 

(2)道教婚禮與契神

百年以來香港的道堂,紅白二事一直只參與超幽,1997年前未有廟觀舉行過道教婚禮。黃大仙祠是首間香港獲政府授權舉行道教儀式婚禮及簽發結婚証書的廟觀,可說是香港道教史上的一大突破。「契神」是傳統的祈福習俗。父母把孩子過契予仙聖,藉與仙聖建立關係、祈求神明護蔭,使孩子健康成長。黃大仙師素以「有感必孚,無求不應」的威靈深受香港市民尊崇。因此,不少父母皆欲通過民間儀式將其子女過契予黃大仙師,祈求仙師庇佑。嗇色園藉九十五周年紀慶,將於2016年9月首辦「黃大仙師上契結緣儀式」。

 

(3道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大仙師成為本地社會的一種宗教慈善的精神象徵,園內又兼融三教,黃大仙信俗深入港人生活各個方面,民間每年的歲末還神,歲初的頭炷香,農曆八月廿三日的大仙寶誕,已成為香港重要的歲時風俗。2014年嗇色園成功以「香港黃大仙信俗」向國家文化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洲太平清醮、全真道堂科儀音樂項目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皆與道教儀式相關,「申遺」成功,確定了這些項目的歷史和文化價值。